立秋,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,秋季的第一個節氣,于每年公歷8月7-9日交節。此時,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,太陽到達黃經135°。
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:“一候涼風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蟬鳴。”是說立秋過后,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,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,接著,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,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。
立秋的“立”是開始的意思,“秋”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。從這一天起,梧桐葉落,秋季伊始,陰陽之氣開始轉變,陽氣漸退、陰氣漸生,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。
那么,夏秋交替之際,我們又該如何調養身體,未病先防呢?
一、飲食調護
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,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,食欲開始增加。因此,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,以補充夏季的消耗,并為越冬做準備。秋季氣候干燥,白天氣溫較高,所以根據“燥則潤之”的原則,應以養陰清熱、潤燥止渴、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,秋季進補應選用“防燥不膩”的平補之品:茭白、南瓜、蓮子、桂圓、黑芝麻、紅棗、核桃等。脾胃虛弱、消化不良的人,可以食用健脾補胃的蓮子、山藥、扁豆等。如出現口感唇焦等“秋燥癥”,宜選用滋養潤燥、益中補氣的食品,如銀耳、百合等,可起到滋陰、潤肺、養胃、生津的補益作用。
二、精神調養
中醫認為,悲為肺志,過度悲傷、長期悲傷就會傷肺,要做到內心寧靜,神志安寧,心情舒暢,切忌悲憂傷感,即使遇到傷感的事,也應主動予以排解,以避肅殺之氣,同時還應收斂神氣,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。
三、起居調養
秋季陰陽交替,燥氣強盛,陽氣漸弱,陰氣漸生,所以,應做到起居有規律。立秋乃初秋之季,暑熱未盡,天氣變化無常,因而穿衣要隨氣溫變化而調整, 早晚溫度低,要多穿一件衣服,不要喝涼水,避免受涼感冒和胃腸炎。
另外,俗語說“春困秋乏”。到了秋天,天氣轉涼,神經系統開始受到抑制,就會出現秋乏的情況。從中醫角度講,秋乏是人體內陰陽失衡的表現。因此,除了注意飲食,還應當注意作息規律,不熬夜,避免打亂人體生物鐘,影響入秋機體休整調節,從而傷津耗液,影響身體健康。對于工作強度高的職場人士,可以在辦公室備些西洋參和冰糖,吃完午飯后,在杯子里放上5片左右的西洋參和適量冰糖沖泡成茶,能補氣提神,提高工作效率。
四、“防暑、防涼”兩不誤
大概在公歷8月底至9月之間,經常會遇到35℃以上的天氣,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“秋老虎”,這時候晝夜溫差大,很多年輕人因為受不了秋老虎的燥熱,便習慣每天晚上開著空調入睡,過分貪涼,其實,夜晚睡覺時寒氣漸盛,容易侵體,可能導致體質下降,甚至誘發感冒、肩頸疼痛等疾病。另外,一些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,也應當盡量避免頻繁出入溫差較大的空間場所,以避免因周圍環境溫度急劇變化而引起血管劇烈收縮,誘發心腦血管疾病。
我們建議立秋過后,在家中應勤開窗吹吹自然風,不要24小時空調全開,尤其是夜間,在保證睡眠質量的前提下,盡可能少用空調。
五、中醫療法
1.立秋養生按二穴
祛燥—按迎香
秋燥容易危害肺臟。點揉迎香穴具有清熱散風、 祛燥潤肺、宣通鼻竅的作用。
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緣約0.5寸、鼻唇溝中。兩手中指或食指指肚,順逆各揉搓20~30次, 以迎香穴發酸、發脹、發熱為度。
養心—按極泉
入秋后偶爾的氣溫回升堪比盛夏。當氣溫超過30 ℃時,人便會出現胸悶的感覺。
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第一要穴,位于腋窩頂點,腋動脈搏動處。該穴對治療心痛、 胸悶、 咽干煩渴有效。彈按時力度應柔和,動作應連貫。每次彈按的量應因人而異, 一般彈按10次左右。
2.立秋艾灸調理
從立秋陽氣收斂時開始,對于一些身體免疫力較差、冬天手腳容易冰冷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“陽虛濕盛”的人來說,養陽、扶陽至關重要。艾灸可以調整人體的陽氣,屬于溫補,在秋冬季節使用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。
陽虛濕盛主要表現為:
1.乏力,胸悶氣短,腹脹不愛消化;
2.胃口差,口淡乏味,大便粘膩或便??;
3.面色無光澤,怕冷,四肢涼,或面部怕熱;
4.夏季很少出汗,女性月經量少;
5.舌體胖大,苔厚膩,脈沉,多寐、失眠。
有以上其中2-3項癥狀的,一般多為陽虛濕盛的體質。
立秋艾灸最佳穴位:
關元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線,臍下三寸,是元氣出入的關卡;
氣海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線,臍下1.5寸,是陰中之陽,元氣之海;
大椎穴:人體的頸部下端,第七頸椎下凹陷處,主治熱病、中暑;
中脘:位于劍突與肚臍連線中點,主治胃脘痛、疳積,也可以隔鹽自灸“中脘”;有溫補元氣,健運脾胃,固脫復蘇之功效。
3.立秋養生茶飲
潤燥
組成:炒酸棗仁、蓮子、茯苓、百合等;
功效:滋陰潤肺,寧心安神;
適應人群:陰虛火旺,夜寐不佳者。
健脾
組成:烏梅1個(去核)、生姜1~2片、紅糖適量。
功效:養陰生津,溫中和胃。
適應人群:食欲不振,虛寒泄瀉;該方對于溫補容易上火,進食冷食又易腹瀉者同樣適用。
養心
組成:甘草、浮小麥、大棗
功效:養陰除煩,安神助眠
適應人群:婦人臟燥,更年期綜合征,神經衰弱等心陰不足、肝氣失和者。
六.小兒養護
兒童脾胃嬌嫩,更容易在夏秋更替時出現問題。小兒脾胃虛弱可出現:挑食、厭食、食欲差,腹瀉或便秘,以及易感冒、鼻炎,面色萎黃,睡眠不安,甚至發育遲緩等病癥,那么小兒脾胃應如何養護呢?青島市膠州中心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董一提出,除了常見的摩腹、捏脊等療法,平時還可以經常按揉足三里、四縫穴來強身健體、消食化滯。
揉足三里:
有句老話叫“揉揉足三里,勝吃老母雞”,對于伴有消瘦、頭發黃、個子小等問題的孩子。家長可以經常按揉足三里調理脾胃、補中益氣。
按四縫
四縫穴是經外奇穴,位于第2-第5指掌面,第1、2節橫紋中央,具有治療小兒疳積、百日咳、調節陰陽平衡、提高免疫力等功效。經過臨床實踐,四縫穴的治療范圍逐漸擴大,對于胃脘痛、腹痛、腹脹、咽痛、惡心嘔吐,消化不良、呃逆、中暑、發熱、感冒哮喘、小兒驚風等癥均有奇效。具體操作可以用大拇指掐按此穴, 每次10-20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