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說秋天有個華麗麗的開場演出,那一定是在處暑。二十四節氣中,當時間行至處暑,往往三伏已過或近尾聲,這個節氣的到來,也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說:“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”。“處”是終止的意思,表示炎熱即將過去,暑氣將結束。從處暑開始,氣溫逐步走低的趨勢愈發明顯,氣候開始變涼,這個時候,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很不適應,一不小心,就容易引發呼吸道和胃腸道方面的疾病。因此,為了更好的養生,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事項:
1.及時增添衣物。處暑之后,中午氣溫依舊較高,早晚涼意明顯,所以不能過度貪涼,空調、風扇要盡量少用,同時留意溫差變化,適當增添衣物。
2.少吃寒涼食物。處暑之前雨水較多,濕氣與暑熱之氣蘊雜,若貪食寒涼,脾胃容易受損,我們建議服用一些利濕健脾的藥膳或茶飲來調理脾胃,促進脾胃功能恢復。比如四神湯,是將山藥、茯苓、薏苡仁、蓮子一起燉煮,適當食用可健脾和胃。
3.注重滋陰潤肺。處暑后,降水較前明顯減少,空氣濕度低,燥氣當令,易傷津液。肺臟對應秋季,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,人容易出現口鼻干燥、咽干咳嗽等癥狀,因此,要少吃或不吃辛辣、煎炸食物,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,比如百合、銀耳、蜂蜜、芝麻、核桃、梨等等。
4.加強鍛煉。處暑后,加強鍛煉可將夏季郁積在體內的濕氣排出,如散步、爬山、慢跑。我們中國傳統運動如太極拳、八段錦、五禽戲也是非常合適的。
5.保證充足睡眠。處暑后天氣由熱轉涼,自然界處于陽消陰長的階段,經過晝長夜短的盛夏,很多人有睡眠不足的情況,感到疲乏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秋乏”,因此夜間盡量11點之前入睡。
提到充足睡眠,對于平時受失眠困擾的您來說,是不是非常困難?解決失眠困擾,中醫有以下常用助眠穴位和您分享:
1、神門穴,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,有補益心氣,安定心神的作用。
2、內關穴,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,位于前臂掌側,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,有抒壓/解除疲勞,舒緩腹脹感,緩解頭暈、心痛、暈車等作用。此穴可調節胃腸道不適,對于“胃不和臥不安”的失眠效果較好。
3、三陰交穴,位于小腿內側,足內踝尖上三寸,脛骨內側緣后方,為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,因此應用廣泛,除可健脾益血,調肝補腎,亦有安神之效,可幫助睡眠。
上述穴位可按壓3-5分鐘,若沒有睡意可間隔10分鐘左右繼續按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