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風入窗里,羅帳起飄揚。北斗七星的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年,每轉動15°為一個節氣,一年共有24個節氣。當北斗七星斗柄轉到太陽黃經165°的時候就是白露到了。今日12時08分我們迎來白露節氣。
白露有三候
白露一候“鴻雁來”,鴻雁是古代物候觀測史上重要生物標識。白露時節,大雁自漠北而來,途中已然霜雪。白露二候“玄鳥歸”,小燕向越冬地飛去。春暖“玄鳥至”,來時是“比翼雙飛”;秋涼“玄鳥歸”,去時是“拖家帶口”。白露三候“群鳥養羞”,群鳥趁著秋果豐碩、秋蟲肥美之時大快朵頤,養得羽翼豐滿,以此御寒。同時積攢和儲藏美食,備足過冬“糧草”。
白露至,涼意濃,知時節,巧養生。中醫認為,秋季燥氣當令,燥邪侵體易耗傷陰津。燥勝則干,津液既耗,就會出現一派“燥象”:舌干少津、皮膚干燥、聲音沙啞等。
肺乃嬌臟,喜潤惡燥?!对谰叭珪酚涊d:“若秋令太過,金氣盛而風從之,則肺先受病。”秋燥最易上侵肺衛,致肺燥,出現干咳少痰、口鼻干燥等癥狀。故秋季養生重在潤肺防燥。但潤燥養肺也要講究方法,要適度,否則體內氣血失衡,反而為濕熱創造環境。
秋令燥氣有溫涼之分,初秋多溫燥,深秋多涼燥;北方多涼燥,南方多溫燥。溫燥兼有火熱,身熱出汗、咽干或痛、口干且渴、干咳無痰,飲食宜甘涼濡潤,選秋梨、葡萄、百合、荸薺等;涼燥兼有寒氣,身冷無汗,頭痛鼻塞、口干不渴、咳嗽少痰,飲食宜溫腎潤肺,選蘋果、芝麻、核桃、銀耳等。
人們剛剛經歷了炎熱的夏季,夏秋之際依舊濕熱當令,因脾喜燥惡濕,濕邪留滯,最易傷脾胃,出現煩渴、四肢困倦、胸悶、嘔惡等表現,此時養護脾胃十分必要。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養護脾胃?哪些事情是需要注意的呢?
秋季養護脾胃正當時
1.飲食清淡易消化
飲食方面宜以清淡、易消化、易吸收、富有營養的食物為主。避免進食過涼的食物,避免食用冰箱里存放時間過長的食物,例如隔夜菜、涼拌菜等。
2.秋季進補要適量
秋季進補不要過量食用養陰、生津、潤燥的食物,在養陰潤燥的同時,在日常飲食中適當添加一些溫補的食材,如生姜、紅棗、桂圓、胡椒、花椒、丁香等。對于素體陽氣虧虛以及容易感受寒濕腹瀉的人群,日常飲食中可適當增加一些健脾化濕的藥食兩用之品,如薏仁、山藥、茯苓等煮粥。
3.注意保暖
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物,避免受寒。腹部和后背這兩個地方最容易受到濕寒邪氣的侵犯,白天少穿露臍露背裝,晚上睡覺要用薄被護住肚子和背部。
4.適當運動
一般來說, 飯后休息半小時左右再散步,做些輕微的活動可促進胃腸蠕動,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量,從而幫助消化系統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有利于人體健康。如果要運動,對于平時經常鍛煉的人,在飯后半小時到1小時后可以開始做些輕微的運動;不常鍛煉的人,休息時間應當更長一些。
5.中醫療法
中醫科開展辨證論治、中藥湯劑,艾灸(直接灸、隔物灸,臍灸、督灸)、中藥溻漬、穴位貼敷等中醫治療方法,有助于健脾益氣,有效提高人體抗邪御病能力,有效抵御秋燥傷肺。
對于一些身體免疫力較差、秋冬手腳容易冰冷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“陽虛濕盛”的人來說,養陽、扶陽至關重要。艾灸可以調整人體的陽氣,屬于溫補,在秋冬季節使用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?!秲冉洝罚?ldquo;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”,《醫學入門·針灸》:“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”。
臍灸,是中醫的一種療法,即在肚臍上隔藥灸,利用肚臍皮膚薄、敏感度高、吸收快的特點,借助艾火的純陽熱力,透入肌膚,刺激組織,以調和氣血,疏通經絡,從而達到防病健體的目的。
臍灸幾大功效:
1.健脾和胃,升清降濁
臍療可增強脾胃機能,使升陽得升,濁陰下降,以健脾止瀉,和胃降逆。用于胃痛、反胃、痞滿、嘔吐、泄瀉等。
2.通調三焦,利水消腫
臍療能激發三焦的氣化功能,使氣機暢通、經絡隧道疏通,能促進代謝,縮減脂肪。用治小便不利、腹水、水腫、肥胖等。
3.調理沖任,溫補下元
藥物溫臍可以調理沖任,理氣養血,固經安胎。臨床用于婦女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帶下、崩漏、不孕及黃褐斑、面色萎暗等證。
4.通經活絡,行氣止痛
臍通百脈,溫熱藥貼臍后,能夠通經活絡,理氣和血,達到"通則不痛"。適用于腸麻痹、痹癥,手足麻木及諸酸痛證。
青島市膠州中心醫院中醫科開展臍灸等中醫治療,不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,還可以做到預防與保健,達到“治未病”的養生療效。
附:防燥食療方
溫燥:枇杷葉粥
食材:枇杷葉12克,桑白皮10克,粳米100克,冰糖適量。
做法:枇杷葉與桑白皮簡單沖洗后,包紗布煎汁去渣,取濃汁加粳米共煮成粥,粥成時加冰糖。
涼燥:芝麻甜杏茶
食材:黑芝麻30克,甜杏仁(南)50克,蜂蜜適量。
做法:黑芝麻炒熟,和甜杏仁一起搗爛成泥,加水250ml隔水蒸1小時,加入適量蜂蜜即可食用。